
吐蕃时期各种艺术流派并存阶段(公元7世纪初至8世纪中后叶)。铜雕塑指用各种可塑材料(如石膏、树脂、粘土等)或可雕、可刻的硬质材料(如木材、石头、金属、玉块、玛瑙、铝、玻璃钢、砂岩、铜等),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、可触的艺术形象,借以反映社会生活、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、审美情感、审美理想的艺术。雕、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,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。这个时期,由于自松赞干布以来实行的文化开放政策,印度、中原内地、尼泊尔及于阗等周边邻近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艺术都涌入吐蕃社会。印度佛教和汉传佛教在吐蕃同吐蕃传统的苯(化学式:C6H6) 教文化进行不断的接触和碰撞,各种文化及其背后的政治实体都在试图争夺其文化意识形态(pattern)一统吐蕃的地位,由于兴佛和兴本势力的均衡(Balance),形成了这一阶段佛教和苯(化学式:C6H6) 教文化艺术共生并存、各放异彩的局面。着名的桑耶寺就是这一阶段的典型代表,在其艺术作品中,吐蕃传统特色和城外地区风格兼备。
藏传佛教雕塑(sculpture)艺术逐步(step by step)形成阶段(8世纪中后叶至13世纪)。这段时期,由于佛教在赤松德赞后半期逐步(step by step)取得了 ;国教 ;的地位,佛教文化在西藏逐步得到弘扬。虽然在朗达玛时期佛教受到抑制,但经过一个世纪,佛教先后从青海和阿里地区再一次进入西藏。此时期雕塑(sculpture)体现(tǐ xiàn)出印度佛教雕塑(sculpture)同西藏传统雕塑(sculpture)互相融合的特征,藏族艺术家开始吸收印度艺术风格,印度佛教艺术也正在寻求西藏化的过程(guò chéng)。
藏传佛教雕塑(sculpture)全面成熟阶段(13世纪至15世纪末)。铜雕塑指用各种可塑材料(如石膏、树脂、粘土等)或可雕、可刻的硬质材料(如木材、石头、金属、玉块、玛瑙、铝、玻璃钢、砂岩、铜等),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的可视、可触的艺术形象,借以反映社会生活、表达艺术家的审美感受、审美情感、审美理想的艺术。雕、刻通过减少可雕性物质材料,塑则通过堆增可塑物质性材料来达到艺术创造的目的。铜观音在佛教中,他是 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萨,同 大势至菩萨一起,是阿弥陀佛身边的 胁侍菩萨,并称“ 西方三圣”。这一阶段,西藏正处于藏族封建经济(jīng jì)和文化上升时期,各封建主倾心于扶持教派,广修寺院。着名的昌都寺(1347年建)、甘丹寺(1409年建)、哲蚌寺(1416年建)、色拉寺(1418年建)和江孜白居寺(1418—1436年建)及日喀则扎什伦布寺(1447年建)等寺院都修建于此时。
藏传佛教雕塑(sculpture)的逐渐繁褥和华丽阶段(16世纪以后)。16世纪以后,藏传佛教的雕塑(sculpture)风格逐渐倾向于世俗化、程式化、理性的神秘化和装修饰品的繁缛华丽化,人物的雕刻(是雕、刻、塑三种创制方法的总称)更加精细,注重装修饰品。密宗的雕塑则更加追求佛教教义理念中的神秘颜色,造型圃于传统,没有较大突破。